当同样600多年历史的中国昆曲,遇上日本狂言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2023年7月,昆曲澎派闺门旦演员赵津羽,受邀来到日本东京梅若万三郎家舞台交流演出,与日本古老的“狂言”艺术同台,为日本观众带来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和《红梨记》片段。中日两种风格迥异的表演艺术在台上各自绽放光彩,可谓艳惊四座。
2001的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此,昆曲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开始逐渐被更多的海内外观众所熟悉并喜爱。
2021年是纪念昆曲申遗二十周年,赵津羽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撰写了一本昆曲入门级小书《我的昆曲+——津羽讲昆曲》,书中写了一首昆歌——《昆曲六百年》。歌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情感。每个字、每个音符都记录下一段故事,一份情义。
(资料图片)
水磨悠悠六百年,以水磨腔为特色的昆曲好比一位命运多舛的老人,曾奄奄一息;而如今的昆曲却好似春日的花园,姹紫嫣红开遍:处处都能听到《皂罗袍》这个曲子……
一代代昆曲人用梦想、坚守、热情支撑起了昆曲的未来。昆曲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走过了昆曲的昨天,享受着昆曲的今天,培养着昆曲的明天。他们满腔热情只为一个信念:将昆曲艺术再传六百年。
赵津羽:我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了昆曲,遇见了经典。
12岁时,老师拿着一张剧照给我看,告诉我这是昆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照片中的女子满头珠翠,水袖翻飞。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知道昆曲是什么,但看到剧照的一刹那,就被杜丽娘的扮相深深吸引。就这样,我走进了昆曲的世界。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不经意间相遇,又无需太多缘由,但足以让你魂牵梦萦。
那时候,学校里有个古色古香的昆曲教室。教室墙上有张特别醒目的照片,那就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俞振飞先生《太白醉写》的剧照。
以前,大家不用“大师”这个称呼,老师们都尊称他为俞老。在昆曲赏析课上,老师介绍俞振飞先生是昆曲界泰斗。当然,那时还年幼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泰斗,只知道俞老在昆曲界是最厉害的人物。
自己第一次见到俞老的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
那天老师很严肃地找我谈话,说过几天俞老会来学校,让我准备表演一段《牡丹亭游园》片段,这几天抓紧排练。我刚学昆曲不久,内心激动又紧张。
当天,我们早早地在大礼堂迎接俞振飞老师。这时有几位与我年纪相仿的同学走入大礼堂,他们穿着蓝色线衫线裤,男孩俊俏,女孩甜美,女孩手中还握着一柄双剑,英姿勃勃。他们三人走进来时那种精气神让我好生羡慕。
这时门外一阵热烈掌声,一位儒雅的老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走进了礼堂。这就是俞振飞先生,他满脸含笑,向周围的老师们打招呼。当看到我们穿着水袖拘谨地站在边上时,他亲切地朝我们招手,让我们到他跟前。
当时我第一个表演,内心非常紧张,但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不停地含笑点头,我立刻就收到了莫大的鼓励。另外两位同学表演了《百花赠剑》片段。在一旁观看的我非常喜欢这出戏,当时就暗自下决心,以后要学《百花赠剑》。
缘分这事就是那么奇妙,表演赠剑的那位漂亮女孩就是后来我的恩师——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老师的外甥女邱晓洁。十年后我有幸拜入了张洵澎老师门下学习《百花赠剑》,圆了当年的心愿。与她一起表演赠剑的男孩就是黎安,如今已成为青年一代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梅花奖得主。我也有幸多次与他合作《百花赠剑》。
汇报表演结束,俞老还给我们说了不少勉励的话,他的脸上带着仿佛见到幼苗吐新蕊的欣喜。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表演是那么青涩与稚嫩。但俞老和周围老师们的掌声,给了昆曲一个未来。这位慈爱的老人,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后来,学校老师多次带我们几位同学到俞老家拜访,聆听他的教诲与指导。我也会把所学的一遍一遍唱给俞老听。每次去俞老家我都会精心打扮,挑选好看的衣服。有一次《小主人报》的王秀红老师跟着一起采访,我特别穿了一件妈妈新织的毛衣——柠檬黄色毛衣配上红围巾、红裤子,特别亮眼。这次王秀红老师给我拍下了好几张和俞老的照片,记录下这弥足珍贵的时刻。
劝君须惜少年时。冥冥中,我深深地珍惜着那段时光。那天去俞老家穿的黄毛衣我珍藏至今,即使自己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都不舍得丢弃。每每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当年的美好。
当我们还是懵懂少年时,指引你前方的那盏灯很重要。
它的亮度将决定你成长道路上的亮度……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昆曲的幸运儿。昆曲艺术的传承是口传心授,是手把手地教、一字一腔地传,是用生命去打动生命的传承。从胡宝棣老师、朱晓瑜老师、王芝泉老师到张洵澎老师,每一个名字都成为了自己昆曲艺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当年因为喜欢杨八姐的飒爽英姿和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我登门求教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武旦皇后王芝泉老师学习《挡马》这出戏。
这是一出武旦功底的戏。虽然我不是学武旦的,但王老师因材施教,针对我的自身特点帮我练习踢腿、翻身、亮相动作。八月的大暑天,在没有空调的练功房里,她一次次示范,挥汗如雨,因为怕我受伤还托着我的腰走翻身动作。一个,两个、十个,二十个......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地感动。在她认真传授的背后,充满着鼓励与慈爱。《挡马》的学习也为我之后演《百花赠剑》等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我在电视里看到海派画坛泰斗程十发先生为张洵澎老师“从艺四十年专场”题写“宝钻生辉”四字。电视中,张洵澎老师的一颦一笑间灵动的眉眼、飞舞的水袖与发老的题词合并成了一幅闪耀的“天仙下凡”图。
那一瞬间,我便爱上了昆曲澎派闺门旦艺术,爱上了张洵澎老师。当我怀着一颗忐忑之心叩开张老师家门时,眼前的老师似乎与电视里的人物重合。一样的可爱,一样的甜美,一样的光彩夺目。一霎时,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榜样,要像张老师那样做一个可爱甜美的女人。张老师赐教我的第一出戏就是《红梨记·亭会》。当年的学戏环境“堪称一绝”,是在张老师家27楼的电梯厅里——被老师笑称为16平米的“昆曲自留地”。虽然电梯厅的声控灯时亮时灭,但老师示范的唱腔、表演及舞蹈,很快把我带入了戏中人物里。
后来,无论在饭店里、火车上、飞机上,我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老师的艺术魅力。记得一次陪老师去医院,等候配药的间隙,和老师开始聊表演,老师马上进行示范讲解,把旁边排队的人也带入了戏中。就是这样的实时熏陶和耳濡目染,渐渐就有朋友赞我越来越像张老师了:笑容像、风格像、艺术表演更像!
每当我回看当年《红梨记·亭会》的学习录像,心中就升起幸福和感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张洵澎老师的昆曲表演艺术,我们成立了“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此举获得了昆曲艺术界的广泛肯定。张老师的老同学、老搭档,国宝级昆曲艺术家蔡正仁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挥舞着手臂大声道:“昆曲终于有派了!”
张洵澎老师继承了传统昆曲的精髓,守正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培养了无数艺术人才,被誉为艺坛教苑双绝。欣赏一种艺术流派不仅仅要看到流派创立者炉火纯青的艺术彰显,更要看到其学生们“传而有戏、承而精璀”的展现。有时甚至只需表演几句唱念、几个身段,人们就能精准地认定我是张洵澎的学生。这是因为观众能在张老师的学生们身上明显感受到昆曲澎派闺门旦艺术“张蓄有度、新颖风趣、活泼幽默、富有浪花”的鲜明特点。
张老师把杜丽娘、谢素秋、百花公主、田氏等人物传承给我,每一个人物都那么五光十色、璀璨生辉,彻彻底底地体现出闺门旦“清纯可人、美丽动人、风骨迷人”的千人千面,爱煞人也。
岁月染风华,银霜涂华发;艺术伴人生,人生皆艺术。如今老师们都已高龄了,她们依旧活跃在传承昆曲的课堂中……
缘分这事就是那么奇妙,表演赠剑的那位漂亮女孩就是后来我的恩师——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老师的外甥女邱晓洁。十年后我有幸拜入了张洵澎老师门下学习《百花赠剑》,圆了当年的心愿。与她一起表演赠剑的男孩就是黎安,如今已成为青年一代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梅花奖得主。我也有幸多次与他合作《百花赠剑》。
守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打造一个让世界了解昆曲的地方
2007年,赵津羽迈出了自己推广昆曲的第一步:在一家咖啡馆开了一场昆曲普及讲座,继而发现推广昆曲,有太多事要做。于是,她毅然辞职放弃了“铁饭碗”,捧起了昆曲这只“小瓷碗”,甘愿栖身幕后,为昆曲奔走呼号。
为了推广昆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赵津羽用初心不改的满腔热爱,成立了昆腔京韵俱乐部、建立了上海梦乐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一心研究传承昆曲澎派艺术,并提出了“昆曲+”的推广理念。
有几次对外接待让赵津羽记忆深刻。那是在2019年初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对接的东欧和非洲国家领导来我们中心听一场昆曲讲座。讲座一开始来宾们就拿出纸和笔认真做笔记,这是在我以往参与的讲座中非常罕见的一幕。
除了做笔记,来宾们还在不停地提问。当看到墙上那些剧照时,他们就问,为什么昆曲的妆容那么精神?我告诉他们,戏曲演员讲究的是精气神,脸上能体现人精神面貌的就是眉眼,所以在化妆过程中有个吊眉的环节。男生一吊眉,双眸立马炯炯有神;女生一吊眉,凤眼尾梢上扬,更显妩媚。他们还问,为什么我们眼睛周围和苹果肌的地方要涂红颜色?我回答说,因为中国人有几个形容健康美的成语叫面若桃花、笑靥如花——就是这种粉粉嫩嫩、白里透红的健康色,所以我们会在眼睛和脸颊周围扑上大红或玫红色胭脂粉。这和西方所推崇的巧克力色、小麦色的健康肤色有些区别,也是东西方审美的差异。
还有一位来自捷克的朋友问,这些戏曲服装上的绣花是不是像捷克的民族服装一样,来自哪个民族就绣什么样的花?其实,昆曲舞台大多数讲述的是汉族的文化故事,但凡有少数民族人物出现,也会穿戴有少数民族标志的一些服装和饰物来表示区分。
《挡马》杨八姐女扮男装到番邦探听军情
《百花赠剑》中安西王的女儿百花公主
比如,《挡马》中女扮男装到番邦探听军情的杨八姐、还有《百花赠剑》中安西王的女儿百花公主,她们在舞台上都是以外族人的形象示人,那么在她们身上都会有皮毛制品。例如有带皮毛的皮袄、皮马甲、皮帽或者帽子上戴狐狸尾。还有人问,古代服饰上的绣花有什么讲究?其实中国古代人非常爱花,这不仅仅是因为花卉的美。善于寄情于物的中国人在选择花卉时会和人的品性联系在一起,那些常见的花都会有些寓意。就好比今天我们去花店买花,营业员会告诉你一些花语: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温馨等。我们古人也有自己的花语: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傲雪凌霜,偏爱兰花是因为兰花幽香高洁,偏爱牡丹的是因为牡丹富贵吉祥。还有男士比较喜欢在服饰上绣竹子,那就代表着他欣赏竹子有骨有节的气节。
讲座结束后,来参观的外国友人用了五个“非常”,来总结他们今天的收获和快乐。其实我觉得这种收获和喜悦是相互的,与其说这次是我来给他们讲一堂昆曲课,不如说是大家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一次交流和探讨。我特别喜欢这种优质的国际交流和文化互动。在这里我们已经为8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驻沪领事、领事配偶团、各级各类参访游学代表团等讲演昆曲艺术。昆曲成为了一个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载体。
赵津羽不仅将学员招募到社区学校的工作室里,也主动走出去,到企业、机关单位、医院、学校等各种场所开设普及讲座。“昆曲与中医”、“昆曲与养生”、“昆曲与礼仪”,赵津羽的理念就是:昆曲可以与任何事情相联系,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而赵津羽创编的《昆韵手指操》,目前已在上海多所为老服务中心进行推广和运用。
走出国门让昆曲走上能舞台 赵津羽用她的“昆曲+”收获众多日本粉丝
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播种者,自2007年至今开设的各类昆曲讲座、演出、教学、录制和直播的昆曲微课和慕课、微讲演、微剧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几千场。线上线下几十万人次。赵津羽希望昆曲能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次她把这样的文化理念带到了日本。
2023年7月,赵津羽受邀来到日本东京梅若万三郎家舞台交流演出,与日本古老的“狂言”艺术同台,为日本观众带来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和《红梨记》片段。
狂言是日本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诞生于650年前的室町时代。日本狂言、能剧合称为“能乐”,在被称为“能舞台”的专用舞台上表演。2001年,日本能乐和中国昆曲一起被选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当天的狂言演出,是由能乐非遗传承人奥津健太郎和奥津健一郎父子带来的狂言《桩子还是人》、狂言小舞《名取川》。演出过程中,奥津健太郎还教授现场观众狂言表演的唱念。在东京艺术大学就读狂言专业的奥津健一郎作为守护在日本传统艺术舞台上的新生力量,也得到现场观众的高度称赞。
相比日本狂言的夸张动作、丰富表情,以及轻松诙谐的生活化表演,中国的昆曲更多了一份诗画的意境美。赵津羽和搭档李伟丽老师一起为大家表演的《牡丹亭-游园》片段,描绘了杜丽娘在婢女春香的服侍下精心梳妆打扮,为去游春做准备。在梳妆过程中三次照镜子的表演,表现了人物三次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与镜中人的交流。《红梨记-亭会》片段则是讲述了谢素秋在月色下要去赴一场美丽的约会。两段昆曲闺门旦表演细致生动,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两种文化艺术的魅力在此次交流演出中,绽放光彩。无论是学习狂言的念白还是体验昆曲的水袖,观众都非常踊跃和积极,台上台下气氛热烈。此次的日本之行,可谓是赵津羽走出国门推广昆曲的一次很好尝试。
舞台上的昆曲,代表了中式美学和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而来到台下,赵津羽用她的“昆曲+”理念,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体验,让日本观众沉浸式中国昆曲这门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收获了众多的日本粉丝。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场一位日本小朋友,第一次穿上昆曲的服装上舞台体验水袖,就被昆曲的魅力深深吸引了。结束后他还拿着赵津羽写《我的昆曲+》一书请赵老师签名和合影,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名小粉丝。
谈到这次日本之行,赵津羽坦言虽然此前也曾多次到日本进行各类演出和雅集活动,但以这种讲演、互动、观众参与的形式进行艺术交流表演还是第一次:“与奥津先生结缘起于2018年,由上海市文联推荐来到昆曲澎派艺术中心进行的艺术交流和演出。为了今年7月这一次难得的演出交流,奥津先生前后筹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可见其重视和珍惜程度。在演出前,奥津先生特别还安排了赵津羽与梅若万三郎家年轻的能剧传承人梅若纪佳女士进行交流会谈,共同探讨传统艺术在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而最让赵津羽感动的,是82岁高龄的梅若万三郎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见面交流。
面对这次的昆曲海外推广的收获,赵津羽谦虚地表示,接下来还会更加努力把昆曲带向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能让大家产生美的共鸣,希望在未来能得到更多支持,助力我们把昆曲带向海外,带向世界。艺术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互通心灵,希望能用艺术的语言架起友谊的桥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