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台上,来自新泾中学沪剧班的几位同学生动演绎着沪剧《赵一曼》选段《向党作报告》;台下,华政附中的同学们为地道的沪语和颇具韵味的唱腔、身段而着迷,连连送上掌声。今天下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挂牌仪式暨党建联建签约仪式在华政附中举行。继2018年在新泾中学建立校园沪剧传承基地之后,长宁沪剧团又一次在菁菁校园播下沪剧的种子。
从陌生到热爱
对于华政附中的同学们来说,沪剧是一门陌生又熟悉的艺术。熟悉是因为这是上海本地的地方戏曲,陌生又是因为鲜少有欣赏、接触、深入了解沪剧的机会。“我们也能像新泾中学的同学们那样上台吗?”“沪剧能拍短视频吗?”“有没有什么新剧目可以吸引年轻人?”今天与沪剧“初相识”,同学们便压抑不住兴趣和好奇,对着艺术家们化身“十万个为什么”,陈甦萍团长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尤其当了解到长宁沪剧团改编自西方名著《简·爱》的新创剧目《临湖明月》,同学们纷纷惊呼:“沪剧还能唱这个!”
“和沪剧底蕴深厚的新泾中学不同,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是‘一张白纸’,有的完全不明白沪剧是什么,有的甚至连沪语也不太会讲。”陈甦萍表示,“所以我们也会针对这样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从学沪语、了解沪剧、感受上海文化等基础开始,将‘普及’作为主要的目标,希望他们了解家乡的戏曲,爱上沪语和沪剧。” 能得到长宁沪剧团的支持,华政附中校长傅松也感到幸运。她认为,非遗课程进校园,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德育、美育内容的重要来源。沪剧又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沪剧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能让孩子们爱家乡、爱传统文化。此次团校合作,一定会用上海的声音,讲好上海的故事,书写沪剧传承‘长宁范本’崭新的一页。”
从业余到专业
此次挂牌,也是长宁沪剧团6年来在新泾中学深耕“进校园”的成功经验的一次延续。新泾中学沪剧班如今在台上的精彩表演,既是长宁沪剧团多年培育的硕果,也是华政附中,以及今后更多校园基地的未来。
看着台上优秀的沪剧“苗苗”们,陈甦萍也感到自豪。2018年,在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挂牌之前,新泾中学就有着25年的沪剧特色教育历史。因此,对于第一个“进校园”试点,长宁沪剧团的目标是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在陈甦萍的指导下,黄爱忠、王斌、朱桢等演员都对新泾中学沪剧班特色教育和学校沪剧团的工作给予了专业指导。每周二、周三、周五的三堂沪剧课,加上更多的观摩、实践机会,让孩子们学到沪剧非遗创新传承的先进经验。2021年6月,由长宁沪剧团创作的大型原创沪剧《风雨江城》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剧院首演,新泾中学的学生们也参与了演出。一批有天赋的孩子从纸上谈兵的“爱好者”,成长为真正可以站上舞台的演员。近几年,不少新泾中学沪剧班的学生考上专业戏曲院校、院团,正式走上沪剧之路。
“如何通过沪剧这一平台,培育好祖国下一代,传承好民族文化,挖掘优秀沪剧苗子,让非遗沪剧之火代代相传,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责无旁贷。”陈甦萍说,“无论是培养专业人才,还是沪剧文化普及,都要‘从娃娃抓起’。沪剧传承需要年轻的力量,需要我们专业院团走进校园,走上课堂,走到孩子们身边。”(本报记者吴旭颖)
标签: